生鲜门店包围菜市场:升级改造后农贸市场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

发布时间:2021-08-19

前几天,去市场买菜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农贸市场周围开着很多卖生鲜的门店。

 

这让我十分诧异,这些店离菜市场就几步路,这不无异于鬣狗在豹子本营周围盘旋等食嘛?消费者怎么会因为这几步路放弃大型的、专业的、品类更丰富的市场转而选择小门店呢?这能有生意吗?

 

▲菜市场入口旁的门店

 

最后发现其实不然。这些市场周边的小型生鲜门店不但没有客流焦虑,而且人满为患。

 

遂仔细观察了一下,进入菜市场时,市场的工作人员要求我出示了“健康码+行程码”,并且对我进行了体温检测,方才准许我进入市场,并且嘱咐我全程规范佩戴口罩。

 

▲市场入口的红外测温检测

 

当我在感叹基层防控工作好到位的同时,发现市场内并没有很多顾客,经营户在刷手机,当我路过摊位的时候,他们会放下手机,抬起头招呼我,隔着口罩也看不清他们的表情,但语气中透着蔫蔫的状态。当时正值早上十点多,马上到准备午饭的时候,按理来讲应该是食材采购的高峰期呀,为什么市场内很冷清呢?

 

▲严格防控下的市场内部

 

我在一个摊位挑选了要购买的食材,结账时和老板闲聊,老板说道,“原来在市场中每天多数都是老人,现在疫情期间看到你们年轻人多了”,我附和着说道,“哈哈哈哈我们年轻人头铁”。结果老板说了一句话,让我一个激灵:“是老人嫌市场查健康码麻烦,戴口罩又闷,不愿意戴口罩,都去门口那些店买菜了。”

 

说实话我惊了,老年人不是易感且易发展为重症的人群吗?防疫工作越好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讲保障更高呀!他们为什么要放弃防疫工作更到位的农贸市场呢?纳闷之际,老板补充道,“很多上了岁数的人用的是老年机,甚至没有手机,平时也不出门,出门也就楼下转转,菜市场转转,哪有健康码呀”。

 

▲进入市场必须经市场工作人员核验健康码

 

严格的防疫制度之下,必然会有一些政策照顾不到的地方,这让市场筛选了顾客。

 

在购买完所需的食材准备出门时,碰巧遇到两位约六十多岁的老人想要进入市场买菜,他们没有正确佩戴口罩,也拒绝出示健康码,只让市场工作人员测温,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不合规定,不允许进入市场,其中一位老年人对工作人员十分不满,直呼:“我没病,我体温正常,就来买个菜,你凭什么不让我进?还说什么便民利民!”

 

▲同一时刻市场外围生鲜门店的景象

 

回家路上,特别注意了一下市场周边的蔬菜门店,顾客进进出出,畅通无阻,没有亮码,也没有测温。这些门店里面与我刚刚采购的市场是完全两幅状态,市场里面冷冷清清,三三两两的顾客,而这小小的门店里面人挤人,大多为中老年人,有些戴着口罩,有些没有,有些戴的不规范,更为诧异的是,有些摊位里面的商户也没有佩戴口罩,并且直接与顾客交流接触。

 

▲市场周边自产自销门店

 

那一刻,我眼睛好似有了显微作用,看到了商户与顾客之间横飞的细菌和微分子。

 

这让我不经思考,为什么本意是保障群众健康的疫情防控措施成了菜市场的一道筑墙,还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消费者选择另一个“细菌病毒培养的温床”呢?

 

生鲜店在农贸市场周边聚集

 

形式:夫妻店、联合经营门店

 

聚集在农贸市场的生鲜门店主要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夫妻店,一种是几位商户联合经营的店。

 

夫妻店,顾名思义由一家人经营的生鲜门店,夫妻店由于受到人力的影响,一般规模不大,售卖的生鲜品类、内容也比较基础单一。

 

▲混合经营品类齐全的生鲜门店

 

而另一种是由两位及两位以上商户联合经营的生鲜门店,例如一位售卖水产的,一位卖肉的,再加一位卖菜或水果的,三个人一起合租店面但各自经营。这种合伙经营的店铺规模有大有小,可以是两三家合开,也可以是五六家甚至十家联合经营,里面的业态也更加丰富多元,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,但与农贸市场所受的监管又是天差地别。

 

存量:此类现象在很多菜市场普遍存在

 

经观察,发现不止一家菜市场周边存在这种现象,很多农贸市场都有此类情况,或多或少,有的甚至严重到联合经营的“市场”面积和摊位都要大于正规的农贸市场,最为典型的便是杨家门农贸市场周边。

 

杨家门农贸市场经营面积两千多平方,而斜对面的临时组建搭起的“市场”一排三四千平米,里面也像农贸一样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出租,但又不像农贸市场对摊主进行监管,让摊主们自主经营。

 

自主经营听起来就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商业行为,但是细细思考,缺乏必要监管的农产品贸易行为,他可以带给消费者、带给社会的隐患是什么呢?

 

缺乏监管的生鲜门店存在的隐患

 

01.现下防疫工作的推进落实

 

在疫情的反反复复下,农贸市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措施,时刻接受政府监督。

 

消费者进入市场需要测温亮码,全程佩戴口罩。经营户则由市场方统一安排每日测温、疫苗接种、培训疫情防控之下的经营行为规范等。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落到执行上,管理者的思想重视程度,以及执行的监管力度是农贸市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。

 

▲市场入口设置三位工作人员核验健康码测温

 

农贸市场在政府的监管之下,严格执行防疫要求规则,市场方承担起了经营户的带头作用,保障好了经营户自身安全,也严格控制消费者,确保市场内的安全经营。有些市场还灵活设置了处罚规则,例如常山农贸市场:“一天内发现同一经营户两次没戴口罩,停业处罚,并门口站岗值班两个小时。”

 

而农贸市场周边的生鲜店却没有有效地防控措施,消费者随意进出,商户自主经营,没有管理者,消费者和商户的行为都不受管控。疫情的漏洞总是出现在松懈监管的地方,而生鲜门店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

▲离市场不足200米的生鲜门店

 

问题是,市场周边的生鲜门店与市场紧挨着,一旦周边的生鲜门店失守,最终还不是要殃及鱼池?

 

更进一步思考,农贸市场是中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,这类人群不仅是易感人群,而且他们的生存质量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,一旦爆发疫情,其后果不堪设想,前车之鉴已经出现。

 

底层群众对疫情防控的觉悟,不仅仅依靠政府文件或者官方通报,更多地依赖对周边环境的感知。当他所处的环境要求严格了,他们才会提高自身警惕,反之,在惰性的作祟下,他们会为了图方便而忽略防患意识。

 

02.食品安全存在隐患

 

食品安全好像是社会的“道德三角形”,当它静止不动时,人们不会注意到它锋利的三个角,当它稍有转动时,便搅动地让所有人心神不宁。

 

食品安全问题被发现有两种情况,售前产品检测和食用者发病。第二种情况是明显的为时已晚,只能亡羊补牢,而第一种情况,售前食品检测亮灯,在规范化的大型监管机构比较容易实现,例如商超、农贸市场。

 

▲市场检测室以及因为疫情防控关闭的市场侧门

 

农贸市场不仅天天有抽检、快检,还有明察暗访,冷链、食链都要做到位,进货要索证索票,农产品销售有规定标准,消费者售后可追溯。

 

例如“五化”提升后的农贸市场,熟食不可开窗,市场内不得售卖活禽,配备食品安全检测室,装备产品追溯系统,甚至规定市场的产品售卖标准。

 

▲市场内的熟食档口

▲市场的成文制度

 

经营户不仅要规范自身经营行为,例如公平秤、统一着装、价格公示、签订商户承诺书保证经营规范等,还需要做好垃圾分类,抵制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等,为城市治理和环境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 

而市场周边的小门店进货渠道不透明,不具备食品检测功能,更不用说食品追溯系统,经营户可以衣衫不整,一边抽烟一边经营,甚至利用空地售卖鱼肉、活鸡等,爬满蚊虫苍蝇的熟食也在露天售卖,活活一个马路市场。

 

▲市场周边买肉制品的门店

 

消费者在购买这些路边产品之后,如果出现问题,想要究责维权无异于登天,更别说溯源。杜绝食品安全无法追溯的情况,只能通过规范的完整的供应链信息保障。

 

03.打破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

 

在这些防疫工作与食品检测工作中,市场方和经营户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而在这些隐性的投入之下,带给市场的却是人流下降,盈收能力大幅降低。

 

因为市场管理严格,不戴口罩、不亮码、不测温,不让进入市场,很多消费者为了图方便转身选择了市场周边的生鲜门店。

 

▲市场路边的早餐摊

▲市场内的早餐店

 

原有的市场客流涌入市场周边生鲜门店,农贸市场经营户自然心有不服,不满市场规矩,跟市场方据理力争,甚至有些经营户因为市场管理严格,眼红外面自主经营不用快检,几个人联合起来到市场周边开门店,这导致了农贸市场内空摊率居高不下,而市场周边门店生意却风生水起。

 

就这样,市场方成了消费者进入农贸市场消费的一道障碍,不仅把消费者抵挡在外,还间接逼走了市场内的经营户,促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。

 

▲市场外的水产店

▲市场内的水产区

 

农贸市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,商户和管理员都付出很多,无可厚非,但最终得益的却是菜市场周边的小商铺;农贸市场为了提升市场水平,不断进行改造提升,出力出汗,然而农贸市场周边的生鲜门店出现倒退回马路市场的情况;这些难免让农贸市场的从业人员感到心寒。

 

细想这些在菜市场周边开生鲜门店的商家初衷是什么呢?拦断本要进入市场的顾客,自己引流有困难,那就抢夺农贸市场的流量,好一个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呀。

 

农贸市场在政府与市场的监管之下,在疫情防控、食品安全、禁塑宣传、垃圾分类等等城市治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,而市场周边的生鲜门店,却避开了日常的监管和审查。

市场繁荣需要竞争,但是是公平的竞争,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竞争,而不是依靠监管漏洞,利用消费者惰性心理,将城市治理置之不理的恶性竞争环境。

 

农贸市场也要正视自身客观问题

 

提升:市场环境与服务可能性

 

当然,农贸市场也要灵活,正视在工作中可以优化的地方。例如市场内带口罩觉得闷,市场是否配备了新风系统或者装备了空调?

 

“口罩+健康码+行程码+测温”一刀切的防疫监管模式,给没有手机或者持老年机的老人带去了麻烦,市场可否为这些人提供代购或者送菜进社区的服务呢?

 

▲市场空间环境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客流量

 

农贸市场应该是善于解决消费者问题的,灵活处理问题,在存量中寻找增量。

 

价格:生鲜行业的核心竞争力

 

农贸市场要考虑在大环境已经存在问题的情况下,如何保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:对消费者来讲——菜价,对经营户来讲——摊位费。

 

受到互联网营销的影响,现下商铺租金不高,而农贸市场受运营成本的影响,摊位费在上涨。摊位费的高低,这对经营户来讲是选址中较为看重的一点。

 

再者,农贸市场在过去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,经营户在市场的庇护下,养尊处优,缺少竞争对手,收入可观,当互联网“狼性”竞争文化下的社区生鲜、线上团购等等一系列线上生鲜冲击行业时,市场和经营户缺乏对抗经验,经营户生意量下滑,想要维持之前的盈收水平,只有增加利润,这造成了有时菜价比门店高。

 

▲生鲜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

 

而生鲜消费者是趋于低价的,尤其是农贸市场对应的受众消费者,菜价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客流量。

 

便利:市场停车问题有待解决

 

生鲜门店,以及带生鲜的大型商超,还有一个特点是停车方便,极大地便利了驾车来采购食材的消费者。

 

很多农贸市场不提供停车服务,周边也没有停车位,有些自己开车来买菜或者下班路上顺便采购的消费者只能舍弃市场,为了方便去大型商超或者生鲜门店购买。

 

▲市场周边停车问题亟需解决

 

解决不了停车问题,这部分人是只能“空有一颗进入市场的心”。

 

······

 

在中国,自己买菜做饭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执念。

 

对一个农业人口超过1/3的国家来讲,生鲜的每个环节几乎都与民生大计息息相关,也注定这个行业不能缺少中央的引导、政策的支持和领导的殷切关怀。作为民生工程,政府层面会对农贸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,同时也会给出政策优惠。

 

农贸市场唯有提供更价廉物美的菜品、更舒适的购物环境、更规范的管理、更严格的防控,才能突出农贸市场的优势,错位竞争,吸引老百姓放心购物。杭州贝诺市场研究中心在过去数十年中,不断致力于提档改造市场空间环境,倡导市场管理与运营规范,为农贸行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。

 

对于市场周边不规范的蔬菜门店,农贸市场市场方要跟属地政府多沟通反映,加强市场外围不规范的门店的监管,让他们回到市场中去,利用市场监管做好规范,才能形成良性循环,构建新时代下农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。

 

· END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