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姐,几天不见,今儿来了”
“哎,来了”
“老板娘,这胖头鱼多少钱一斤?”
“十二一斤”
“前几天还十块呢,今个就十二了,
算我十块我也就不跟你讲价了”
“行行行”“给我来这条大的”
“好,我帮你处理一下”
“多少钱”
“二十五块六”
“六毛你也要?”
“那行,给二十五得了,明天再来”
菜市场的叫卖声,吆喝声,讨价还价声,嬉戏声,家长里短,都混杂在一起,形成一曲奇特的菜市场交响乐。农贸市场设计是这曲的指挥家。
菜市场是最早的城乡交流之地,菜贩的吆喝声、顾客的讨价还价,活蹦乱叫的鸡鸭鱼,是很多人对菜市场的最初印象。
慢慢地,科技在进步,附近周边被数字化,买菜走向“默片时代”,脆弱的“城乡交流记忆”好似消失了。
1..菜场喧哗而市井浓
Benuo Market Research Center ”
城乡交流 语言汇集
有位网友说,父母把房子买在了菜市场的楼上,每天四五点就开始喧哗,他听得心烦,父母却甘之如饴:“多好,下楼就可以买菜。”
菜市场对父母他们来说,是每日必须去的地方,方便省时、新鲜食材和街坊邻里。
在菜市场丰富的场地语言中,农贸市场设计的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实现这一转变的“关窍”。
万千有趣的人和事儿在这共冶一炉,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是菜市场里时刻发生的,它未必是唠嗑,它有可能是其他的互动形式,这才造就了一个非常活色生鲜的场域。
“到菜市场哪怕不买菜,听菜摊老板说话就很舒服”,有人说。飘在耳边的,是叫卖声、问价声和谈话声,以及手机支付的到账提示声。
以前,卖菜的农人一声一声地吆喝,而作为消费者的城市居民到菜市场问价、挑选,有时也寒暄几句,假如突然发现某个共同点再聊上一阵,要是在价格上没有达成一致还会有一番讨价还价。
菜市场是练习当地语言的好地方,因为基本上你只能用当地话,全是练习的机会。附加的好处是在那里你不怕犯错,里面的氛围大多友好耐心,对方即使冷酷到没为你的努力而感动,也会为你的蹩脚发音而开怀大笑。
一来可以总是可以碰到邻居亲朋,谈谈近况,聊聊八卦,巩固情谊。二来跟小贩之间也会建立联系,聊聊家常,有好东西给你留着,多称你一些,或是送你点葱蒜,一来二去,人与人间美好的感情就出来了。
在那里没有即坐即吃的美食,却有为生活而忙于问价、叫卖、交谈的人,天南海北的人各有各的方式,农贸市场设计比起手机里的网络语言,菜市场的话语更为简单与生猛。
这便是以前的菜市场。
2..菜场的“默片时代”
Benuo Market Research Center ”
交流停止 附近消失
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不擅长与人打交道,尤其是年轻一代,有时候面对面还要用微信聊天,人与人交流的退化。
菜市场中交流的停止,意味着消费者对附近、对蔬菜、甚至对邻里生活的认知也中断了。
出门买菜,看价签、挑选、装袋、扫码付款,我们与老板或售货员无需开口说话,就可以完成交易,整个买菜场景仿佛是一部“默片”。
APP买菜更是,我们都不需要开口讲买哪种菜、多少斤,看图、看字、加购、下单、送货上门,过去的“讨价还价”也变成优惠券,不说话即可完成买卖,买菜也因此慢慢变成一个十分个人的、不需要人与人交流的过程。
我们不再听到,也不再讲“这个怎么买?”“这个来一点。”,自然节约了时间成本,可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似乎失去了什么。
其实,菜市场的交流终究是短时段的。它只是一种日常的、碎片的交流,由人们的日常交流来维系和传承。这与文字书写不同,假如我们不去逛了,或逛得少了,交流也就少了,久而久之关于它的记忆也就淡了。
你现在采购时能认出、叫出多少果蔬准确的名字?
语言却是流动的、分散的、变化的、高度语境化的,当我们脱离了语境去看文字时,很多菜品的名称变得符号化,索然无味。
现在在一些高端商场的菜价标签上,蔬菜加了很多前缀——产地、培育环境、风味特征等等,用一些陌生化的修辞,看起来高级、特别、与同类无可比拟,但增加了菜名的记忆难度,人们再也不能随口说出很多种蔬菜,不知道菜价的变化,吃着无季节的时蔬。
在过去,其实很多摊贩是从各个乡下来,城市居民在这里触摸蔬菜的神经,感受水果的脉搏,体会时令与节气,农民在这里赚取经济来源,菜市场是城乡交流与文化交流最集中的场所。
《城市社会学》里说,人有一种本性,叫作人往人处走,哪儿人越多,越会吸引别的人来,即使什么都不帮,也很愿意在一个空间里看别人在做些什么。简单点讲,农贸市场设计便是人气。
3..语言沉默为“文案”
Benuo Market Research Center”
文字替代话语 视觉先行于听觉
前段时间上海复工,城市烟火气回归的同时,上海大润发凭借幽默有趣的蔬菜文案爆火出圈:
“冷宫蔬菜” 土豆:不是每一次发芽,都值得心欢。
“冷宫蔬菜”胡萝卜:可能我不是你们的最爱,请允许我体面离开。
“冷宫蔬菜”包菜:宿命给了我千层铠甲,我分一层护这山河无恙。
在两个月的封控期间,上海市民几乎每天都会吃到这些耐储的保供蔬菜,解封后相信不少上海市民看到这些熟悉面孔,都要绕着走,成为了“冷宫蔬菜”。
大润发将蔬菜拟人化,写出它们的”心声“,也用这样趣味的划分来方便市民购物。
与“冷宫”相反的是,
“超市顶流——可乐”和“超市顶流——薯片”。
只有最基本的生活物资时,大量的顾客需要可乐、薯片、咖啡等这些单品来调剂生活,这些日常单品变得稀缺,解封后这些成为市民迫切需要的商品列为“顶流”。
这些文案的爆火,除了文案本身创意十足外,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所描写的是上海居民生活中真实上演过的故事,戳到了上海市民的心里,贴近消费者。
让原本只是食物中转站的超市,通过趣味文案,使顾客和食材之间的形成对话与交流,用这样的文案来划分,既方便了市民购物,也让大家对逛超市多了一份乐趣和期待。
“其实这样的文案也好,店内日常的宣传也好,就是希望更贴近顾客,让顾客更喜欢到店里来。”大润发超市的经理陈润鑫在采访时表示。
除了大润发策划成项的文案活动,早在此之前也有杭州古荡农贸市场凭借自己灵活策划防疫文案,受到关注:
“芹菜菠菜大白菜,不戴口罩没人爱"
“油桃黄桃水蜜桃,不戴口罩哪里逃”……
▲杭州古荡农贸市场疫情期间菜品展示文案
还有网络反诈宣传也走进了菜市场:
“花”言巧语都不听,天上不会掉“馅饼”
香菇、蘑菇、金针菇,诈骗提醒别疏忽
未知链接勿乱点,没有“白”来的“财”......
农贸市场是老年人出入较多的场所,社区利用这一特点,在市场内针对不同商品种类设计不同的顺口溜,不仅贴地气守护“养老钱”,也聚人气。
甚至,书法大师中央美术学院邱志杰教授的书法展也办进了菜市场里:
邱志杰教授把书法展览搬进菜市场,让书写后的字体恰当地运用,每一个亲手写的字都传达着书写者对菜场的热情与期许,任何形式的表达也都是在还原每个人心中菜市场应有的纯粹的样子。
·······
菜市场交流停止,文字换种形式注入市场,是语言在菜市场中重新流动起来。
当我们身在菜市场中游荡时,你是否考虑过——你我的步伐、身影、话语,存在于菜场空间之中产生融合反应,也是这农贸市场设计空间美学的一部分呢?
· END ·